第204章

  没错,两次大胜让赵光义又觉得自己行了,他没有设置统帅指挥全军,是因为他准备自己当这个总指挥,等他再次决定亲率大军去会会那辽景宗的时候,前线早已尸横遍野。
  战斗早就结束了,为了保卫瓦桥关的宋军将士因得不到及时的指令,被动迎战,与辽人殊死一战。这一战应当是死伤惨重甚至把瓦桥关宋军全打光了,《宋史》可能嫌丢脸没敢多写,只有含糊几句,但《辽史》记载了他们的这一次大胜,宋军被“击之殆尽”。】
  赵匡胤就知道自己不能高兴太早,他气得冲下去踹了赵光义几脚:“真是越愚越不自知!无能!无能!无能!”
  【从此,我们可以说强宋余威在,官家气已衰。】
  赵匡胤也跟着这句话缓缓停下了动作,他垂泪哀叹不已,却听林老夫子说:
  【不过这只是“靖康耻”的前因罢了,下面就正式来谈谈千年来无论是古今多少年,都令人叹惋不已的“靖康耻”吧。赵光义可能没有想到,自己高粱河那一跑,从此汉人数百年都望北兴叹,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才得以重回北方。】
  赵匡胤默然片刻,慢慢转身躺回了榻上,并扭头嘱咐在一旁提心吊胆的太医:“将金针再给朕扎上,参汤也取来,朕怕等会儿便被气死了。”
  他一口气喝完参汤,双手交叠在胸口,顶着满脸颤颤巍巍的银针,安详又麻木地等待着接下来的暴击。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
  总算把赵二车神讲完了,等靖康耻讲完就继续日常!
  自己要求扎针的赵大真是熟练得令人心疼啊哈哈哈。
  第62章 靖康耻
  ◎去死吧官家,去告慰天下宋人的冤魂吧◎
  【其实啊,王朝更迭国破家亡的故事很多,但引发王朝灭亡的那个事件,大多都被冠以“乱”、“难”或是“起义”,唯独只有靖康之变,被我们称为靖康之“耻”,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?】
  赵匡胤心肝不由颤了一下,但他还是坚强地挺住了。
  如今他是又害怕又忍不住要听。
  【靖康耻的背景咱们也简单带过一下,不然会听得云里雾里。源于靺鞨的女真在长白山兴起,统一诸部落,建立了金朝。金朝建国后就开始十年的伐辽战争,并顺利灭亡了辽。】
  赵匡胤震惊地直起身来:“辽被灭了?”
  他来不及喜悦,又瞥见了地上的赵光义,心猛然一沉:辽未被灭亡之前,宋还能再辽金之间挣扎求活,一旦辽没了,宋也危矣!
  就连最厌恶辽人的赵匡胤都大喊:“不好,辽不能亡!金朝势大,如今最好要维持三国鼎立之态,暗中协助辽人抗金更好!”
  他话音未落,就听林老夫子说:
  【公元1122年,趁辽金打得不可开交,北宋的童贯等人多次率军攻打辽国的南京等燕云十六州之地,但均战败。于是北宋请求金军南下帮忙攻打辽国的南京,辽败,自此辽国五京均被金军攻下,就此亡了。】
  赵匡胤又直挺挺地倒了回去,绝望无比:“傻子,都是傻子。难不成竟以为那金人又是什么好相与的?能灭了辽,就能灭了宋啊!如今辽国没了,两国之间再无屏障缓冲,唇亡齿寒之理焉能不知?完了,我大宋完了!”
  【在此之前,宋金订立了“海上之盟”,约定两国合伙灭亡大辽,事办之后,北宋将每年给辽国的50万银绢的岁币都转纳给金朝,金国则将燕京地区还给宋朝。】
  “什么?每年给辽50万!凭什么!”赵匡胤又猛地弹了起来,气急败坏之下又奇怪无比:“为何只赎买燕京?既然要赎买,便应提议将整个燕云十六州都赎买回来呀!每年50万岁币只买燕京?晋王的子孙怕不是脑壳子叫驴车给踢了!”
  赵光义:“……”
  胡说,便是他也不会做这赔本买卖呀!他从来也不肯用金银赎买燕云十六州,他虽说打仗打得不大好,但……但他向来是恳切地主张以武力收复燕云的!
  丞相赵普犹豫道:“会不会是那金人不肯?”
  赵匡胤想想也是,燕云十六州如此重要的地盘,想必不能轻易拱手相让,想必是和谈到最后,只取得了这个不大好的结果。
  【其实这次“海上之盟”也充满了黑色幽默。前期的谈判北宋外交使团的傲慢与低能真是令人叹为观止,但令人叹为观止的也不仅仅是宋朝无能的官员,还有宋徽宗本人。】
  赵匡胤不由打了个寒颤,脸上的针也跟着微微颤抖。
  当一个国家上至君王下至群臣都没长脑袋的时候,这个国家会发生什么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  【与金人“海上之盟”中关于协商合作灭辽后收复汉人失地以及岁币的事情,宋徽宗竟然不是以国书或者诏书这样的正式方式与对方和谈的,他选择给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写了一封亲笔信。
  若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小公司跟别人谈合作,这合同草拟的人审一遍、部门领导审一遍、法务审一遍,金额要是大点,分管领导、财务总会计师、董事长都得审一遍,合同里字字句句都要谨斟酌,就怕被人钻空子造成损失,结果宋徽宗代表一个国家谈判竟然如此儿戏,就送个亲笔信过去。】
  赵匡胤和满朝文武都无语了,不知怎么评价好:那宋徽宗他就不想想,人家要是反咬一口不认怎么办?
<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