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2章

  议论纷纷,还有人好奇,眼看那人已经被公安制服,上前两步,凑近了看,然后就看见其中一个公安从那人的行李里捧出一样东西。
  炸弹?!
  看热闹的、四周的其他乘客“唰唰”后退。
  公安同志的脸色也变了,立即将人押送到小房间里。
  经过审问,炸弹是这人自制的,他将炸弹带过来,就是为了报复社会,打算上了火车,在车厢内引爆。
  这人的原话,上了车,其他人想逃都逃不掉。
  这段时间,人流量多,一节车厢多少人?至少三四百人。
  那样密集的空间,真要是让他在人群中间引爆炸弹,伤亡人数至少上百人。若是火车受到影响,一旦出事,伤亡更是不计其数。
  想到那样的可能,公安一阵后怕,差一点就酿成特大事件了,幸好提前发现了!
  这件事就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,一传十,十传百,后面的乘客再也不抱怨程序多,队伍慢了。
  检查就检查,一定要检查!
  谁知道还有没有神经病?万一再有人携带炸弹什么的,他们情愿慢点,也要命啊!
  第135章 忙碌
  这一年的春节,孟秋是在蜀中度过的,跟她一起的还有叶总师等人。
  他们在蜀中的空气动力研究所,进行风洞试验。
  风洞试验就是将飞行器或者其他东西放在风洞中,通过模拟各种复杂的飞行条件,研究气体流动对其的作用。
  简单地来说,许多需要通过实际飞行测算的数据,可以通过风洞试验获得。
  风洞试验有很多优点,第一条就是方便,外部条件可以人为地控制,需要的数据能够多次测算。
  其次,安全可靠,试飞的危险性是很大的,即便是和平年代,也有飞行员在执行试飞任务时牺牲。
  另外,相较于其他的空气动力研究,风洞试验的费用那可就太低廉了。
  风洞试验的应用范围也很广,除了飞行器,汽车、导弹、火箭,在研发中,都能通过风洞试验来测算数据。
  华国的第一个风洞实验室是六十年代建立的,就在蜀中空气动力研究所。
  空气动力研究所的郭所长介绍:“目前,咱们所里已经有直通型微波风洞、反射型微波风洞等多个风洞实验室。”
  叶总师是研究战机的,经常要进行风洞试验,郭所长和她常有来往。孟秋虽然不常来,但之前协助某个汽车厂研究发动机时,曾经与这边联系过,和郭所长算是笔友。
  相互之间都不陌生,郭所长在她们面前也没必要装模作样。
  他道:“我们这儿的微波风洞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都不一样。我们采用的事氢氧燃烧驱动方式,性能不比国外的差,造价上嘛,你们猜,就这一个风洞实验室要多少钱?”
  孟秋和叶总师问:“多少钱?”
  郭所长昂着下巴,表情颇为骄傲,比了个数字。
  “八万?”
  “嗯!还是华国货币!这就叫花小钱办大事!”
  孟秋投以敬佩的眼神,要是有性价比更高的方式,其他国家怎么可能不用?据她所知,这种方式机器危险,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爆炸,其威力比tnt都大!
  这一代的科研人员,搞起研究来,真的是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。
  这不是暂定代号“j-10”的隐形战斗机第一次进行风洞试验,在次之前,已经进行过数十次了。
  大家熟门熟路来到控制室,主控室内,空气动力研究所的同志们站在操作台后,正在准备。
  几分钟后,试验开始。
  “5、4、3、2、1……起爆!”
  实验室内传来持续的轰鸣声,像是火车开过去的声音,敲击着耳膜,那种感觉不太好受。
  随着实验的进行,地面、门窗更是微微震动,主控室里的同志们却已经习以为常。
  类似战机的研制,整个过程中,可能要进行上百次的风洞试验,不断地调整模型的位置、姿态,控制气流的方向、速度等变化,进而优化设计,测算出最合适的气动布局,提升气动性能、飞行性能。
  进入工作状态后,耳边的噪音自动被屏蔽,郭所长还道:“在别人听来是噪音,对我们来说,却是音乐。”
  一直到实验结束,从实验区域出去,耳朵里仿佛还回响着那种震动的声音。
  孟秋揉了揉耳朵,心想,难怪空气动力研究所的同志们个个都是大嗓门,耳朵里有声音,不喊大声点,都担心别人听不见。
  寒来暑往,春去秋来,“j-10”的初步设计工作终于完成。
  这架他们自主研发设计的隐形战机的外形没有采用“夜鹰”的多面体设计,而是一种曲面。
  整个战机采用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,尾部借鉴了“夜鹰”的部分设计,同样有一堆很高的后掠角双翼。
  这个设计是为了向两侧折射雷达波。
  武器部分,“j-10”共有两大两小,四个武器舱,可以携带空空导弹等多种导弹,以及水面攻击武器。
  比“夜鹰”还多两个武器舱。
  “j-10”还设计了先进的电子系统,包含红外搜索、跟踪传感器、光电检测系统等等等等。
  “j-10”的发动机也是根据它的动力需求,专门研制的,预计可以达到超音速飞行。
  lt;a href=https:///zuozhe/ptd.html title=醉鱼仔 target=_blankgt;醉鱼仔
<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